泡腳是不錯的養(yǎng)生法,但注意這3個“重點”,效果才見好
說起泡腳,似乎是沒有什么技術(shù)含量的事情,不就是煮熱水泡一泡嗎?人人都會。
可是想要泡得健康,你可知道怎么操作?
醫(yī)生提醒,泡腳可是一門“技術(shù)活”,泡腳的水溫、水量、時間、工具、頻率都有講究。
泡腳的水溫是否越燙越好?
在泡腳時,有些人喜歡用高溫的水,認為高熱刺激才有效果。廣東省第二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主任劉浩告訴家庭醫(yī)生在線編輯,泡腳水溫并不是越燙越好,“對于沒有合并神經(jīng)損傷,可以感知涼溫的正常人,一般建議用手去試水溫,在身體能承受的范圍內(nèi),大約是40~45℃比較合適?!?/p>
由于每個人對于冷熱的感知差異,劉浩主任教大家判斷適合自己的水溫:雙腳伸入泡腳水后,能明顯感覺到熱,稍微有些發(fā)燙,但在一兩分鐘后可以慢慢適應(yīng),這種溫度是比較合適的。
老年人或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(jīng)病變的人,由于對涼溫感知不太準確,有時候水溫其實很高了,但他們卻感覺不夠熱,這就容易燙傷皮膚。
劉浩主任建議選擇有帶溫度計的足浴來調(diào)節(jié)水溫;在醫(yī)院科室治療時,護士會調(diào)好水溫,使用起來更安全。
另外,骨折患者用溫水足浴可以促進足部骨折修復,但不建議溫度過高,甚至溫度要更低一點,保持在20~25℃左右,溫度過高時會導致外周血管擴張,泡完腳后局部腫脹會更明顯;風寒濕痹患者泡腳時水溫則可以適當高一點;而存在濕疹、皮膚瘙癢的情況,要選擇稍涼的水溫,配合養(yǎng)血疏風的藥物,達到鎮(zhèn)靜止癢的作用,治療皮膚病變效果更好。
所以,泡腳的水溫不是越高越好,一般人群選擇適宜溫度即可,特殊人群要根據(jù)不同的體質(zhì)和病情來選擇不同的水溫。
如何打開泡腳的正確方式?專家介紹三步走
中老年人泡腳三件套:塑料盆、暖水瓶和電視機,一邊泡腳一邊看電視,不知不覺電視劇都看了好多集。
劉浩主任表示,這種泡腳方式雖然簡單快捷,卻不是好的習慣。正確的泡腳方法,不妨參照這3步來進行:
第一步:選工具
木桶太重,塑料桶會不會沒效果……很多人在選擇泡腳的工具時都很“糾結(jié)”。劉浩主任表示,足浴桶是外用盛放藥液,只要保證藥桶的質(zhì)量,木桶或塑料桶差別不大。
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回收塑料制作而成的塑料桶,以免其含有有害的成分。
第二步:定水量
一般來說,藥浴的深度以沒過小腿的深度為宜,太淺的話效果不佳,太深的話不方便操作,起身時容易跌倒。而大多人圖求便利只拿普通水盆來裝水,往往只能泡到腳面,自然是不推薦。
第三步、泡多久
現(xiàn)在許多足浴桶有加熱的功能,容易忽略時間,也有些人覺得泡腳一定要面紅、出汗才有效果。
劉浩主任提醒,一次泡腳建議不要超過20分鐘,尤其是老年人,泡腳時間過長容易出現(xiàn)心率增加、血壓下降、頭暈等不適情況。
泡腳時也不建議分散精力做其他事,因為看書、看電視時腦部要集中供血,降低腳部對溫度的感知,容易出現(xiàn)燙傷、著涼的情況。
至于泡腳的時間,并非只有晚上適宜,劉浩主任建議大家根據(jù)實際情況來安排時間,如上班族早上泡腳不實際,可以在晚上睡前泡腳,改善一整天的疲勞狀態(tài),有利于睡眠;老年人大多時間自由,可以選擇在早晨陽氣生發(fā)時泡腳,改善手腳冰涼、四肢不溫的情況。